更多分类
时间: 2024-08-10 23:04:47 | 作者: 开云体育app莱斯特城赞助商
飞防是不可逆的趋势!这也是表明我对于飞防的一种态度,至少说代表我个人的观点。
从行业背景来讲,在目前土地流转的大背景下,按照现在的种植规模来说,实实在在摆在眼前的一个问题,就是人工难,按照农业产业来说,现在政策也是在鼓励全程机械化。
在耕种、管、收,整个农业领域来说,耕种以及收基本上已经实现了机械化,除了山区以及一些经济作物难以实现,在大田上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而最难的就是在管理过程的植保方面,目前大部分还是人工打药,尽管还有一些地面机器,但是占比也不高。
根据现在的国情,我们大概也都知道一个数据,就是我国拥有全球7%的耕地,但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却是全球用量的35%,农药利用率只有36%左右。世界上发达国家的农业,航空植保的面积占比就比较高,最高的是日本,已达到60%,世界中等水准也大概17%,而我国只有2%。
但航空植保大多数还是以前的大飞机,(日本主要是雅马哈的油动单旋翼无人机)。在我很小的时候,我们周边的农场,其实也已经使用大飞机打药,那么现在,为什么无人机发展更好?
“拖拉机替代耕牛是一次飞跃,收割机替代镰刀是一次飞跃,无人机替代喷雾器更是一次飞跃!”
在植保无人机的推广方面,邵处长可谓是功不可没,因为无人机的监管受到国家航空局的监督管理问题,邵处长提出了:“植保无人机是空中植保器械”,让它避开了空中监管这一块,当然在未来一定还是避不开的,只是怎么去把它更好的解决。
邵处长在推广新型机械方面,也给了很大的支持。他提出:“如果年轻人也愿意来打药,这个行业才会有前景。”而我国现在打药的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像苏南一带,基本上没有年轻人做这方面的工作,干活的都是老年人,前几年的时候,我们说平均岁数在60岁,现在说平均岁数就是65岁,因为干活的还是这批人。
植保无人机至少改变(这一状况),一些年轻人愿意来做,甚至包括一些本身不是从事农业方面的,他们也进入到这个行业尝试,虽然目前大多数结果并不是非常好,投入的钱可能不少,但是外行进来能赚钱的机会更少,因为他们在订单的供应上就更不稳定,只能跟着其他作业队一起干,这样是很难保证盈利。
上面图中分的阶段是汉和无人机的总经理总结的,我觉得汉和作为国内第一家植保无人机企业,它是经历了整个阶段的,所以还是有很大的道理,我就拿这个图来跟大家一起分享。
汉和作为第一家植保无人机企业,2008年就开始研究植保无人机,在2010年,第一架植保无人机推向市场,这样一个时间段主要还是概念机的阶段,汉和也主要是与一些科研院所合作,这样一个时间段的无人机操作很复杂,对人的要求也特别高,它的智能性、自动化以及稳定性都是相当的差,但是它的意义还是比较大的。大概在这样一个时间段,田园成为了汉和的第一个客户,这是市场化的第一个客户。
2013-2015年有大量的无人机公司开始进入,有一些大的品牌,比如极飞,包括一些我们现在都完全不知道的,大概有几家到十几家,最多的时候据说有400多家无人机企业。
我们把这个阶段当作是演示机阶段,因为这个阶段的无人机还不能大面积作业,但是作示范用还是可以的。
大概在2015年的时候,河南以及湖南在飞防方面发展的比较领先,虽然不成熟,河南全丰在这方面可以说是有贡献的,虽然后面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但是它的贡献不可磨灭。
湖南因为有汪建沃的统防统治联盟,对湖南的飞防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极飞在2014年就成立了,它在这个阶段应该还是在新疆摸索的阶段,到了2016年才开始大规模地实现自建作业队作业。
大疆在2015年底,推出了它的第一款农用植保无人机MG-1,正式上市在2016年初,大疆以它很纯粹的方式——就是卖飞机找代理的方式,用做消费级无人机的方法快速的占领市场,但此时,其他无人机企业大多还在尝试应用,以及怎么解决售后问题上努力。
2016-2017年,这个时期植保无人机更加成熟、稳定,已经发展到全国各地,基本上大部分省都已经有了飞防的身影,有的地方还发展得非常好,比如黑龙江、山东,都是属于后发,但是快速发展的典型代表省份。
新疆一直是无人机企业的必争之地,但新疆的竞争也是最激烈的,大概在每年秋季(9、10月份),几乎全国的无人机都往新疆去,主要就是打棉花的脱落剂。
无人机有它的特点,因为它是技术推动型的行业,所以这个时期有人进,就有人退,很多无人机企业在2017年开始,就已经退出飞防领域,尤其是那些自己组装的、不能作业的,本来想仗着这个行业的火爆,想捞一把,但基本上都已经退出了。
现在,市场对飞防的认识已经在逐步加深,尤其像江苏、河南、湖南、山东、安徽、西北以及东北,现在大部分地区对飞防的认识,已经比较普及了,但是真正的深度应用还没有开始。
所以我们把批量应用认为是从2018年到2020年,也就是今年,包括未来的两年,可能是植保无人机的大范围普及过程。真正广泛的应用阶段,应该是在2021年以后,也可能这个时间会提前,这个就看我们这个领域的人,对它的投入以及它的重视程度。
从我们从事飞防的情况来看,大农户对飞防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尽管飞防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扫边、障碍物以及一些地块的限制,它不能像人工一样解决到边角的问题,但是对于大农户、规模化种植的种植户来说,这些都是小问题,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他大部分打药的问题,毕竟人工难找,还不保证效果,所以对于一些瑕疵,他们是可以接受的。
随着飞机的发展,以及作业人员的专业程度提高,这些问题可以得到更好的控制以及克服,发展会越来越好、越来越快。
我想重点讲一下三家企业,这三家企业在我看来,他们对整个无人机飞防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贡献,至于后面还有一些新进来的企业,我们先不去探讨。
它是国内第一家植保无人机企业,2008年从事研发植保无人机,2010年第一架农业植保无人机走向市场,从开始没有竞争对手,培养竞争对手,到现在市场趋于成熟,最早的时候,汉和参加展会的只有一家,大多数人都还是围观。
大概是在2012年的时候,田园成了汉和的第一个市场型的客户,在这之前,汉和只跟科研院所合作,此时,用无人机打药的理念得到了推广。
汉和之所以来做这件事情,主要是参照的日本雅马哈,那时候,日本的水稻主要就是靠无人机打药(日本也是因为人工难才发展的无人机打药),当然雅马哈靠的是专业的飞手,雅马哈主要就是油动单旋翼植保无人机(我听说在日本专业飞手作业,一亩地仅作业费折合人民币就是90多元)。
2004年发明了第一架国内的无人机,还不是在植保上用,主要用来航拍以及一些航空救险,它的原型是美国的飞鲨,2008年的第一架植保无人机也是来源于这个原型。
我一直认为极飞是植保无人机应用的实践者,或者是应用的大力推广者,在无人机飞防应用这一领域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如果没有极飞,可能植保无人机飞防发展还要再慢一年,或两年,如果没有极飞,大疆也不会这么快进入植保无人机这个领域,当然这些也未可知!
2016年,极飞用了很多钱,也建立了自己的服务队,作业费用也是比较低的,价格低也不仅仅是为了抢占市场。
2016年,大多数农户还在跟传统的人工打药来比较,那时候人工费相对来说还低,但是大疆在2016年就采取了卖飞机的政策,这对极飞的压力应该是非常大的,极飞没有直接卖飞机,可能是认为飞机直接卖给农民是不现实的,这也是他最初为什么自己自建服务队的一个原因。
极飞在2017年开始采取租飞机的策略,以租飞机为主,我猜它后面应该是挺后悔这个决策的。极飞2018年才真正进入了卖飞机的阶段,放弃了飞防作业以及租飞机的两种模式,跟大疆相当于是正面交锋了!
大疆进入植保无人机的领域虽然晚,但是大疆作为无人机界的独角兽企业,一直是碾压极飞的,极飞最初跟大疆一直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竞争的,一直受到大疆的碾压,没有得到更好的发展,才不得不转向植保无人机。
大疆在2016年3月开始全面销售MG-1,问题也非常的多,尤其是喷洒系统遭到特别多的吐槽,MG-1也经常炸机,稳定性差,但是大疆也采取了跟消费型无人机一样的策略,利用价格优势,把当时市场大概10万左右的多旋翼直接降到5万多,直接抢占了无人机的销售市场。
我们做农资的大概都知道,农资参差不齐,技术含量的区别不是特别大,所以很多忽悠企业它也能存活,但是植保无人机不一样,它是依靠技术作为核心的行业,光有噱头是不够的,自己组装的技术含量不高,飞机是不能真正作业的,炸机几率会非常高,成本就会非常大,它是没办法推广的。
过去的2017年,被称为是国内植保飞防的爆发元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植保无人机这个市场涌入了超过200家无人机厂商,植保无人机保有量也从13年的100架突破至11000架。
到18年,仅仅大疆就16000多架。所以植保无人机的发展是非常的快,也得到了国家的支持。
2017年,国家农业部将无人机作为国补的试点,开始尝试着进行国补,今年也已经发展到了九个省。
2018年快结束了,有一些缺少技术支撑的企业厂商已经倒闭,或者面临倒闭,即使有一些算是我们认为属于第二梯队的一些企业,目前也已经运作困难,甚至有的企业被曝出几个月发不出工资,可能到了明年,无人机企业就会只剩下少数几家,和一些新兴的有技术含量的。
我们都认为植保无人机是被炒作的,飞防也是被炒的,事实上,我坚定的认为植保无人机飞防这个领域是不可逆转的,未来的趋势实实在在摆在我们眼前的。
为什么这么说,主要还是因为市场有需求,植保领域确确实实需要无人机!各无人机企业对无人机打药的优点做了很多的总结,我这里面也提到了很多点,但是我觉得只要八个字基本上就可以概括了:效果、效率、安全、环保。
所以不论从植保本身还是从社会效应来说,飞防都有着它不可估计的优势,所以飞防的发展在未来必然会更大规模的发展下去,而且会越来越好的,只是说可能现在还存在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是怎么样去解决?
上图中,地面机器的图片是我今年5月份在江苏拍的,可以看到地面机器在水稻田,它对地的破坏是很严重的,小苗期主要是车辙的影响,如果高了,还会被刮倒,比如小麦、水稻,到高杆作物可能就更不好了。
在北方种地面积非常大,都是使用大型的进口机器,虽然效率比较高,但是对于土地的损害是非常的大,因为没有更好的选择,就不得不使用,北方那么大的面积靠人工是不现实的。
无人机的效果好,主要在于它的旋翼,旋翼产生的风是带来效果的一个关键,还在它的雾化好,可以喷到叶片的背面以及底部。
我小的时候,家旁边就是克山农场,那个时候就使用大飞机打药,大飞机打药的好处就是效率高,但是它的漂移非常厉害,因为大部分飞机是固定翼的,没有下压风,所以它的效果也不是特别好,漂移又特别严重,对环境的影响也不好。
所以,现在很多地方开始想要用小型的植保无人机,去取代大型的无人机或载人飞机,但是需要一个过程,毕竟真正的大型无人机一天的作业面积可能就是2万亩,这是小型无人机无法比拟的。
现在国家政策对无人机有明确的支持,首先是一些省份的无人机被列为试点补贴,也明确要求各省自行拟定补贴政策,甚至一些地方的乡镇都有自己的补贴政策。同时,国家在社会化服务这块的补贴力度也比较大,政府支持购买社会化服务。
说了这么多无人机的优势,但是,尴尬的现实是整个无人机飞防领域现在是不挣钱的,不挣钱的话势必会影响整个领域的发展,可能现在要解决的就是赚钱的问题。
首先是植保无人机企业不挣钱,因为无人机是一个高科技的行业,所以它对研发的投入就会比较大,同时受新兴领域接受程度的影响,它的运营成本也会特别高,而现在多旋翼无人机已经进入了完全价格竞争阶段,功能差异不大,利润空间被压缩,单旋翼无人机可能利润还比较好,但是它的销量又非常小,目前的话接受程度还比较低。
在这么多无人机企业都不挣钱的情况下,我觉得大疆是个例外,大疆虽然一直号称在农业领域不挣钱,不要求挣钱,但是我觉得大疆是赚到了钱(大疆是消费级无人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在此基础上,植保无人机的研发成本要比其他企业低得多,同时大疆肯定是目前植保无人机销量最大的企业,有规模的支撑)。除大疆以外,我相信目前其他植保无人机企业应该是没有赚钱的。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传统的企业也开始步入到这个领域,我们知道的农资企业,龙灯自己在做无人机,施可丰也做了一款无人机,应该是找别人代工贴牌的,农机企业沃得这两年发展得非常好,甚至在一些机型方面碾压了久保田,他现在也做了一款沃得天翔,应该也是一个贴牌的自有产品。
也许其他企业的无人机不挣钱,跟大疆有关,行业也说,如果没有大疆,也许现在多旋翼无人机的价格应该还在10万左右,或者至少也在五六万左右,而现在,多旋翼已经普遍是两三万的价格,可能还有一点下降空间,但是这个空间已经不大。
当所有多旋翼无人机企业都已经走入无利润可赚,无人机本身就会剩下极少数的企业,那些小型的、没有规模的、没有任何成本优势的,肯定会被淘汰,这是必然!
不得不承认,大疆不论是在研发,还是在规模优势上都要优于行业的其他企业,这是大疆能够成功地使用价格战占领市场的地方,它不仅仅靠价格低,还在于它能控制价格,同时它的研发能力也是非常强,毕竟是独角兽企业,规模的研发团队不是小型企业可以比的!
无人机本身不赚钱,但是无人机又这么火,那么肯定很多人希望能通过作业赚钱,可事实上现在作业也不挣钱。
在无人机领域,大家对极飞是充斥着不满的,都认为是极飞拉低了无人机作业的价格,因为在2016年,极飞就推出了一机多控,靠着一个飞控,控制三架飞机,大概像水稻上可能就六七块钱的价格,在当时一般的可能会到十块钱以上,确实是影响很大的,但也有很多的历史原因,可能他也未必是恶意竞争,我还是认为极飞为无人机的应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极飞在外面做报告的时候说,目前市场上作业价格混乱,价格低,其实我们观察下来,大部分是极飞的客户,也许是继承了极飞的一些风格。
极飞最初在应用推广上使出低价格,也可能是不得已,但毕竟是杀敌一千自损800的招数,目前价格始终提不上来,可能跟起始低也有一定的关系的,但是我认为未来是有机会提上来的,只要规模化种植户有需求,还是可以把价格再适当的提高,即使不提高,那个时候可能作业的规模化会变得更好,配套设施以及一些订单的好做程度也会提高。
极飞从自建作业队到租飞机、卖飞机的转变,应该是亏了很多钱的。 当然极飞应该也不差这一点钱。
在未来,飞防是肯定会发展的,我们要怎样做,才能避免尴尬、促进现有业务,是值得我们探讨和研究的。我把我从事飞防领域的一些经验给大家聊下。
现在市场上的无人机有多旋翼、单旋翼、油动、电动的,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呢?
无人机作为工具,好用是前提,不同机型的无人机都是有市场的,因为它们有各自的优势,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应该区别对待。
油机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可以做更大载重的机型,对于北方大面积的土壤,在未来是很有优势的,但是因为有发动机,就会变得复杂,会更加容易出问题,炸机的几率会更高。
单旋翼的优势是扩展空间大、载重量大,像现在汉和的20公斤的,可能会发展到200公斤。有人会说:“市面上有很多载重量10公斤的无人机,是因为市场的需要。”
其实不全是,而是因为目前无人机企业能做到最好的、性价比最高的就是载重量10公斤的无人机。
多旋翼无人机继续扩大的话,机身就会变得非常的大,就会特别的笨重,虽然市面上有15升、20升的,但是实际应用的很少。
其次,无人机耐摔好修、性价比高、维修成本低,都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方案,如果哪个企业能够解决,一定能够在竞争中胜出。
最后,还有一些新型的技术,像避障防地飞行,无人机的智能化、稳定性、性价比,越来越好,才是无人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不是一些噱头和特技。
其实,无人机的作业价格不需要和人工、地面机器去比,因为人工和地面机器的很多隐性成本被忽略了,比如人员健康、安全、机械对地面的损害问题。
无人机的应用场景有很多,我们需要解决的就是应用技术(飞行高度、速度、流量),拓展应用场景,这才是真正的解决植保问题。
目前做飞防的农服组织有:克胜的蜻蜓农服、田园的农博士、诺普信投资的雨燕智能、全丰的标普、新安化工的农飞客,其实这些企业主要还是在做药剂。
他们现在的推广主要靠加盟的方式,值得一提的是农田管家,它一开始就是做飞防平台(订单撮合平台),但是目前也比较艰难,它一开始是在2015年年底的时候,2016年的时候就在湖北做的比较多了,2017年拿到投资后更是大力推广,到了2018年,飞防就成了它的主要业务。听说农田管家明年的重点会在药剂和金融方面。
现在专业的农服组织,主要还是药剂,赚钱靠的还是农资,我们做农资的还是很有优势的,但是怎样去做呢?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是讲企业不要下沉,应该是服务下沉,不能抢零售商或者批发商的渠道,应该是一起共建。
我们都知道飞防未来是要跟农资相结合的,怎么结合、如何重新分配、飞防植保应用技术占位又如何占位呢?
我觉得谁有把握终端用户的能力,对农户的把握程度更高,谁才是真正的资源整合者,谁才有资格去整合别人。
如果你是一个零售商,在本地的服务能力很强,本地的用户都相信你,那么你就有能力去整合厂家,如果厂家的服务能力很强,那么它就能整合,你只用给他提供一些服务。
现在,有一些大型的农场就把种植全部包给某个公司去做,一般公司都不具备所有的功能,就会跟外部结合,共同完成农场的需求。比如,有的公司只是肥料企业,在服务农场的时候,还要解决人工和打药的问题,就需要和外部结合。
这种模式如果要普及,估计还要很多年,但是已经有人开始做了,大田的植保技术相对来说要简单,相信在大田区会流转的非常的快,服务就会变成了入口。在对植保需求比较高的经济作物或果树区,可能还是需要农资来拉动作业服务,需要结合。
现在摆在农业面前的是,人力需求大、人工费用高、作业的人少等,所以就需要结合。我接触的一些做其他农机的也是,比如种大葱的,农户在收葱的时候很难找到人,此时,收大葱的机器就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但是让农机企业直接去做,他的能力又有限,这时候就需要通过一个平台,把他的机器结合当地的经营农资商或者是其他渠道分发下去。
我们接触到一个专门做大葱的农机企业,它就希望结合当地的一些数据,在旺季来临之前,投放一些共享的农机。
苏州嗨森的模式,这两年发展的有声有色,它是大疆的代理,通过跟厂家合作,提供自己的植保解决方案,就是我们农资领域常说的套餐,当地经销商(农资商或者农机商)只能做它的代理,接受它的条件,它主要还是在对植保要求不是很高的大田区。
在植保服务上,农资经销商、零售商有着天然的优势,最重要的就是本地化和懂技术,因为对本地的植保技术比较了解。
如果想要介入的话,可以从飞手培训、订单获取、给飞防队提供订单、植保飞防方案、售后维修等简单的点开始切入,把握本地市场。
农资经销商/零售商是农资和无人机结合的关键,在本地是绝对的优势,农资零售商也是有机会占位植保飞防应用技术的,可以在某一个还没有得到解决的领域,去做一些测试。
目前飞防的测试主要是无人机企业在做,但是无人机企业做的更多的是改善无人机的功能,比如,稳定性、雾滴雾化的效果,现在也有一些无人机企业和一些农资企业进行结合,对于这些农资企业的药剂进行测试,一般还是农资企业主导,外企很多也在做,国内的一些企业也在做,主要针对飞防药剂、针对本地作物的飞防应用方案,还没有做的特别好的。
据我了解,雨燕现在在做这方面,已经可以在一些作物上实现20~30%的减药量,其实整个飞防都是有这个能力的。
无人机有它特殊的效果,比如雾化好,有风可以达到底部,这样雾滴更细、利用率更高,农药是可以减量的,大概减20~30%,普遍都可以实现的,但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是它目前没有得到更好的认可,在靠融资赚钱的情况下,没有人会降低农资的用量。
事实上,在小麦、水稻的病虫防治上,飞防是比较成熟的,对于玉米这些高杆的,也还算好。
小麦、水稻的除草剂领域还有待探讨,很多药剂可能还不能用,能用的药剂还比较少,果树、蔬菜以及其他的经济作物,包括花生、马铃薯面积比较大的都只是简单地打药,没有人去做配套的农药和飞机配套的方案,做的非常少。
如果谁能在这些领域有完整的植保解决方案,我相信他一定能在这个领域有一定的地位的。
湖南的刘杰从诺普信离开之后,就回去服务当地的大户,后来跟统防统治联盟的汪会长一起,做了湖南省统防统治联盟,他确实是靠着自己实实在在的干,把湖南水稻上从除草到病虫防治,整个过程都是用飞机来完成,得到了行业的认可。
他在实际应用技术方面有很好的经验,不管是农资企业,还是本地的一些飞防队,很多都是在他的指导下去完成,他有引领这方面的能力。既可以通过他提供飞防作业,也可以提供农药农资定制。
所以他是一个质的飞跃。本来刘杰在他家附近,可能服务5000到1万亩的农户,他通过技术的推广,可以服务几十万亩,甚至更多。
我知道湖南的很多作业队都是从他那里拿产品的。所以我想,技术才是一切的核心。
飞防未来与农资经销商的联系,应该就是农资经销商跟飞防组织或者平台来结合,共同反过来影响农资生产企业和无人机制造企业,生产企业是不应该去占领市场的,应该是这些应用型的渠道去占领市场的核心,应该是反过来来影响制造企业,才是我们未来、我们的价值所在。
答:河南的补贴力度还是比较大的,单旋翼是五万七,多旋翼是四万三,(这个补贴是含电池的),但是每个县只有10个名额。
答:山东目前只有青岛有(其他区域有没有地方的补贴政策,我也不是很了解)。
答:在一般的病虫防治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在打除草剂上可能会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一些难防治的病虫上,可能也会有一定影响,但这个时候加大一点水量就可以了,一般可能只需要600-800ml,如果能打到一升到两升效果就会很好。
因为无人机采用的喷头雾化效果特别好,同时有风它的穿透力也好。所以一般的大田效果是不会差的,甚至比传统人工更好,因为无人机打药更均匀。至于在其他作物上的话,这个是需要去测试找到更好的使用方法的。
答:对照完全可以做,所以更需要和本地结合,无人机企业或者作业队很难完成各地的对照。
答:(如果有专业的飞防用药当然是最好的)目前飞防专用药剂还非常少,只有少数企业开始登记飞防专用药剂。实际上现在使用的大多数都是普通农药,只是注意剂型,最好的就是悬浮剂。
(在适合无人机作业的条件下,肯定无人机比人工打药更好更划算,但是国内的农业复杂,还有很多是无人机还无人适应的,只能用人工)
如果病虫严重的时候,人工用水量更大,可能效果会更好一些,但是如果真是严重爆发的话,人工又太慢,就算打过的效果好,但是打不过来,而无人机可以快速的压制爆发的病虫害(无人机效率是人工的20倍左右),从整体效益来说,那就还是无人机更好。
答:飞防的稀释倍数就是看一亩地的用药量,用水量,比如600毫升,一亩地用了多少药,剩下的就是用水补充。
答:大田上差异不大,但是在有些果树或经济作物上,单旋翼效果会更好一些,比如西北枸杞上很多农户只认可单旋翼。
答:需要,一般企业的就可以。(目前植保无人机还没有统一的标准,国家通过监管各个无人机企业对这样的领域进行监管,所以飞手都是要经过无人机企业培训的,由无人机企业发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