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分类
产品中心时间: 2024-08-12 05:09:24 | 作者: 开云体育app莱斯特城赞助商
家住济宁市太白湖新区石桥镇苏家庄的新农人苏彪,家里有一台背负式玉米收获机,沉睡在杂物间的昏暗角落,依旧犀利的通刀上,积落着厚厚灰尘和层叠的蜘蛛网。一眼便知,这台机器已经很久没有使用。
“近几年收玉米,咱们用的都是速度快、效率高的专业玉米收获机,老旧的背负式收获机早被淘汰啦。”苏彪说。
10月2日,太白湖新区,阳光普照下的玉米晒成金黄,秸秆上的玉米棒格外壮硕、籽粒饱满,丰收的喜悦画卷正在广阔的大地上徐徐展开。
苏彪驾驶着玉米收获机在广袤的农田来回穿梭:只见一排排玉米植株连秆带穗卷入收割机中,黄灿灿的玉米棒分离后精准归仓,秸秆则被直接粉碎还田,滋养土地。轰鸣声伴着种植户的欢声笑语,唱响又一年丰收的歌。
“现在的玉米收割,已经全自动化、全机械化了,基本上不费人力。”苏彪今年47岁,从事农业种植已有10余年,今年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200亩地。苏彪介绍,自2016年购入专业玉米收割机后,收获方式发生了堪称翻天覆地的变化,“开着它一天就能收100亩地,自家的地2天就收完了。”其余的时间,苏彪会驾驶着自己的收获机游走在附近的几个村子,帮更多的农户进行收割,每亩地能有一两百元的收入。
“有了专业玉米收割机后,种地更省事省力了,它不仅收割速度快,还能自动剥皮。效率更加高了,农忙的时间也快速缩短了,我们大家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出去务工,再额外挣一笔钱。”齐营村种植户刘创业说,自家玉米亩产稳定在1200斤左右,天气好的年头甚至能达到1400斤。“以前对气候、农药、管理方式理解不透,每亩也就产1000斤左右。现在好了,无论是玉米、小麦还是大豆,在产量上都有一定提升。”
在与苏彪的交谈中,记者深深体会到土地流转、机械化的深切关联。十几年前,农业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苏庄村村民在土地劳作时多以人工、半机械化为主,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成本和体力成本。
拿收割玉米举例,以前机械化程度不高的时候,需要人工深入田地,在杂乱伸张的玉米叶中一根根徒手掰玉米。即使穿着厚、长的衣服,玉米叶的锋利边缘也会在皮肤上划出道道血口,花粉落在脸上、脖子、身上,再经过汗水一浸,身上滋啦滋啦的,又疼又痒。“以前收玉米要6点起床下地,一直在田里干到晚上7点。”苏彪说,即使这样高强度的劳作,一个人一天收完2亩都算好的。再加上当时村民很少外出打工、闲置的土地较少,自家责任田跟承包土地加一块只有10亩。
2012年前后,有了背负式收获机这一半自动收割装置,即在一个拖拉机车头上能安装播种机、收割机等不同形态,相对于纯人工劳作,效率得到非常明显提升,一天能够实现几十亩地的收割,苏彪渐渐将手中的土地扩大至20-30亩。但这类机器在拆卸、抢农时方面,表现得并不十分理想。通刀、传送带、粗粮仓等加起来一个收割装置能达到1吨左右,单靠人力根本弄不动,要用龙门架、吊车才能装卸完成。而且由于驾驶位完全暴露,灰土、粉尘往往使驾驶员灰头土面。在与天气的较量中,背负式收获机也处在绝对下风。“机器一次只能收两行玉米,速率不快,导致抢收慢。”苏彪回忆说,曾有一次,秋收时下大雨,玉米地里积着雨水又湿又软,一脚踩下去很难能拔出来,机器进不去,只能人工摘。尤其有时麦收时赶上连着几天的阴雨天气,收割时小麦已经发黑发芽了,根本卖不上价格。背负式收获机的工作状况,让苏彪不敢贸然扩大土地承包面积。
直到2016年,苏彪一口气购买了专业玉米收获机、专业小麦收获机,并于2017年将种植培养面积扩大到60亩。“机械化水平高了,原来需要几天的农活,现在1天就能完成。”机械化的推进给了苏彪更足的底气。目前,通过土地流转他承包了苏庄村及附近3个村子的共200亩土地,“以前每亩地付给农户800元,近两年涨到每亩1000元了。”苏彪说。
但这丝毫没能削减苏彪扩大规模的决心,“我承包的土地目前分成了4大片,无论种玉米、小麦还是大豆,都能形成集约效应,在播种、收割中能够正常的使用专业机器大面积工作。而且,我还买了最大型号的能载重80斤的大疆无人机给农作物打药,100亩土地一天就能喷洒完成。以前雇人打药折合0.8元/亩,现在用无人机只要0.4元/亩,不仅成本降了,机器打药也更均匀。”苏彪补充说,他算明白了农业账,在机械化加持下,种植培养面积越多、成本越低,收益也就更高,所以他正准备承包更多的土地。
2014年,中央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修改土地管理法的决定,于2020年1月1日推行实施。这对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其迈向专业化、集约化、现代化起到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在金融保障方面除了每亩100多元的粮食补贴,石桥镇已经将全镇3.6万亩的玉米纳入政策性保险,以每亩15元的价格进行参保。去年受连续降水的影响,苏彪种植的部分农作物出现受损减产,因此获得了9000多元的保险赔偿。
在石桥镇不只有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的大面积种植,还有西红柿、火龙果等精细化种植。据了解,刘营村采取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的方式,全力发展“西红柿种植+合作社运营+线上线下销售”的新型发展模式,目前该村现有约300亩土地用于西红柿种植,大棚数量200余座。
“西红柿相对于粮食作物,需要更加多的精力,更精细化。”拥有10多年西红柿种植经验的刘明是十里八乡有名的西红柿种植明星,他培育的西红柿沙瓤、皮薄、汁水多,往往一上市就被经销商收购一空。他介绍说,西红柿育苗、定植期间,需要对湿度、温暖、土壤、水分等进行细致管控。
但这种科学认识也并非一蹴而就。2017年,在种植中刘明以为给西红柿上肥越多越好,最后导致苗弱不抗病,亩产只有8000斤,产量下跌了近一半。受挫后他痛定思痛,通过询问专家、上网查资料等方式才形成如今施有机肥、看温度、测湿度等科学种植经验。
立足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刘明目前拥有4个温室大棚专门种植西红柿,“亩产在15000斤左右,价格在2.6元-4元不等。”除了西红柿外,刘明还种着茄子、豆角等,“收入可比打工强多了。”刘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