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分类
履带旋耕机时间: 2024-04-10 05:55:12 | 作者: 开云体育app莱斯特城赞助商
2023年上半年,蔡甸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0.83亿元,同比增长7.72%。全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2元。
连日来,蔡甸区各地水稻陆续成熟,进入繁忙的收获期,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农户们趁着晴好天气收割稻谷,确保颗粒归仓。
在大集街道龙泉村的大片稻田中,成熟的稻穗将田地染成了金黄,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稻香。只见数台收割机正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按下稻谷收割的“快进键”,将金黄的稻穗迅速吞进“肚子”里,再吐出一粒粒饱满的稻谷,田间地头如火如荼奏响“丰收进行曲”。
蔡甸区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先后承包了龙泉村600多亩农田种植水稻,实施“耕、种、收”一体化集中连片区域集中管理,该村粮食的种植方式由原来的一家一户分散种植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方向转变,更加有助于粮食产量的进一步提高。
蔡甸区金丰公社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理事长陈艳刚说:“今年风调雨顺,我们又采用了新品种,应用了侧深施肥技术,所以大米的品质也比较好,与去年相比每亩产值也大幅度的提高。”
机械化作业让割稻、脱粒、秸秆粉碎、装车等环节一气呵成,不到两小时,一辆辆卡车上装满了金灿灿的稻谷,陆续运往粮食烘干场进行烘干。如今,农户不再需要人力收割、晾晒,机械化收割省时省力。
同样的,在蔡甸区桐湖办事处三羊头大队稻田里,金灿灿的稻谷装满了一辆又一辆车,农户驾着车辆满载而归。
“今年水稻长势良好,连日来农户们每天从早上九点到晚上八点都在抢收,每天可以收割20万斤左右水稻。”桐湖办事处三羊头大队副大队长周远志介绍,桐湖因为有优质的水源、均匀充足的光照等优势,水稻抗病能力强,病虫害较少,因此几乎不用农药,大幅度的提升了稻米的品质,这里盛产的稻米颗粒饱满,口感香糯。
据了解,蔡甸区现有水稻种植培养面积14.7万亩,水稻亩产约1500斤,种植的品种有隆两优8612、隆两优534、太优398、华夏香丝等。近年来,蔡甸区加快水稻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转化应用,坚持“机械强农”理念,从稻田翻耕、水稻育秧、病虫害防治、水稻收割,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切实提升水稻的品质和产量,助力粮食增产增收。
在蔡甸区侏儒山街道薛山村逐梦田园藜蒿种植基地内,头茬藜蒿喜获丰收。新鲜脆嫩的藜蒿刚抢“鲜”上市,就一路走俏市场。
藜蒿设施大棚成行成排铺开,一片片绿油油的藜蒿长势喜人,清香的味道弥漫在空气中,工人们在田间忙着收割、捆扎、装车,一派繁忙的景象。
逐梦田园藜蒿种植基地主理人王敏自从嫁到薛山村后,开启了自己的农业创业生涯,至今已有14年时间。她积累了丰富的藜蒿种植和管理经验,并带动该村40余人家门口就业。
为了种出更高品质的藜蒿,她定期参加学习培训,跟专家探讨学习,先后为基地增设了履带式旋耕机、碎草机、割种机,以及小型冷库等现代化设备,通过不断的品种改良和种植技术优化,现在的藜蒿可以从8月采到次年4月,采收期长达8个月,可以收4茬。
对于今年的收成王敏信心满满,她介绍,合作社藜蒿种植培养面积458亩,有1000多个设施大棚,亩产5000多斤。现在主要做订单农业,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在武汉市境内,蔡甸藜蒿能做到当天采收、当天发货、当天到达市民的餐桌。今年9月中旬,我们一亩地单茬能够达到1200斤,品质上也得到提升,一天可卖2000斤左右,年产值可达1000万元。
小藜蒿,种出大产业。如今“蔡甸藜蒿”成为全国地理标志农产品。目前,蔡甸区藜蒿设施种植培养面积达4万亩,以“西甜瓜—藜蒿”“水稻—藜蒿”模式为主,总产量达16200万公斤,总产值达5.6亿元,藜蒿亩平效益达到万元。
据了解,蔡甸藜蒿种植基地大多分布在在侏儒山街道、永安街道、奓山街道、玉贤街道、消泗乡、桐湖办事处等7个街乡。全区有近10个蔡甸藜蒿销售合作社、20多个专业大户活跃在生产基地,有力推动蔡甸藜蒿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来,大家一起,一二三……”随着一声声吆喝,位于蔡甸区侏儒山街道火炎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50亩鱼池迎来收获期,渔民们奋力将一张100多米的渔网逐渐收紧,数万条鳊鱼、鲫鱼、黄骨鱼在水面上欢腾跳跃,呈现一派鱼跃人欢的丰收景象。
有着近20年的养鱼经验的蔡甸区火炎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子超和妻子管理自家的200亩鱼塘,平均亩产2000斤鱼。今年9月份,自家的100亩鱼塘将产20多万斤鱼。
据介绍,目前,该合作社流转土地1000余亩,吸纳了5户农户发展名特优渔业养殖,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不断拓宽农户增收致富渠道,通过科学养殖和管理,为鱼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鱼长得快、产量高,品质也更好。每年的6至8月份产量高的时候,最高月产量可达40万斤。
“蔡甸区精养鱼池的面积达10.94万亩,其中鳊鱼专养面积1.5万亩,目前鳊鱼已经大量上市,整体经济效益较为可观。”蔡甸区农业农村局渔业渔政科负责的人介绍,今年蔡甸区调整了名特优水产养殖比例,增加了鳜鱼、鮰鱼、鲈鱼和黄骨鱼的养殖面积,目前名特优水产养殖面积占全区水产养殖面积的75%。
近年来,蔡甸区利用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以“渔业增效、渔民增收”为目标,加强渔业经济稳步的增长方式转变和渔业产业体系调整,注重优良品种的推广引进,强化渔业生产环节监管,逐步的提升水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土地流转全力发展科技渔业、生态渔业,推进现代渔业健康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致富。
“半亩荷池漾碧光,藕根肥硕淖中藏。”时下,正值新鲜莲藕丰收季,连日来,在蔡甸区侏儒山街道博茂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莲藕种植基地,藕农们抢抓农时加紧采挖,供应市场,丰富老百姓的菜篮子。
9月20日清晨,该基地的20多位挖藕工人早已开启“挖藕模式”,他们身穿防水连体工作裤,俯身弯腰,动作娴熟地在泥水中仔细摸索并锁定莲藕的位置,用高压水枪冲走淤泥,变魔术似地将一根根新鲜的莲藕从水中拔起。这些新鲜的莲藕经清洗、挑拣、称重后,将运往全国各地的农贸市场和超市,登上千家万户的餐桌。
“我们的莲藕是订单式销售,采挖就是和时间赛跑,每天都是当天采挖、当天直接发往市场,保证莲藕的品质。”武汉博茂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戴华芳说,今年的气候适宜,莲藕的产量高,品质也好,每亩的产量是1.75吨。基地从8月份开始出藕,每天大概挖藕8个小时,能出25吨。全年的产量约7500吨,产值2000多万元,带动了周边60多位村民就业。
该公司流转5000多亩地种植莲藕,通过“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打造集莲藕种植、生态观光、农业体验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全面拓宽农户的致富渠道,助力乡村振兴。
蔡甸区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技术人员杨浩说:“目前,蔡甸区9、10月份上市的主要是鄂莲六号、新三五等品种的鲜食莲藕,到冬季将陆续上市毛三节等粉糯莲藕。蔡甸的莲藕出产从6月初可持续到第二年的5月底,基本上全年都有藕。今年全区莲藕种植规模10万亩,产量15万吨,总产值约18亿元。产品由单一的莲藕向鲜食籽莲、藕带莲、观赏莲等多样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蔡甸区在大力推进莲藕种植规模化、标准化的同时,加快构建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文旅”于一体的莲藕全产业链经营,积极发展莲藕加工业,打造赏花经济,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方面提升莲藕产业优势、产品的优点和市场之间的竞争优势。目前,全区专业化从事莲藕生产与销售服务的专业合作社、公司达59家,其中省级农业有突出贡献的公司有3家、国家级合作社有3家。
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在侏儒山街道群力村武汉智顺现代农业生态园大棚里,“鱼菜共生”让一池清水实现生态、经济双“丰收”。
记者走进这座占地2300平方的温室大棚,26个蓝色蔬菜生产池十分抢眼。一排排嫩绿的蔬菜在水池上漂浮着,翠绿鲜嫩,长势喜人。
基地负责人和记者说,目前水上种植有生菜、菜薹、黄瓜、水芹等品种,具有上市早、产量高、全年可生产优势,一年四季可收获不同季节蔬菜。
在大棚的养殖区,鱼池一字排开,抓起一把饲料抛入池中,活力十足的鲈鱼拼争抢食。基地负责的人介绍,一个鱼池15个立方水体,可养鱼1500斤。如此高密度养殖,秘密在于24小时不间断增氧,鱼儿始终生活在“高爆氧”环境中。
通过“鱼菜共生”系统,不断净化水质,把影响水质的鱼粪抽到微生物分解池,分解池形成的有机肥溶于水后经过管道循环系统随着水流流进蔬菜种植槽,经过植物的根系吸收净化后,回流到鱼池中,这样就做到了“养鱼不换水,种菜不施肥”,形成了一个以水为媒、“鱼帮菜、菜帮鱼”的闭环生态系统。
据介绍,生产大棚虽只有11000平方米,但年产量很可观,鲈鱼产值可达20万斤,销售额可达400万元。此外,在蔬菜种植槽的水下,还套养罗氏沼虾、泥鳅等高价值水产,一水双收,增加更多收益。目前该园区已与盒马鲜生、武商超市、社区、餐饮连锁等进行合作,生态高品质的产品深受市民喜爱。
优质水稻测产喜获成功 粮食安全产业研发技术及示范应用项目现场会在蔡甸区举行